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发布时间:2024-06-18

来源:学习时报

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到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高起点上整体谋划并推进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等重大决策部署,到2024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再到习近平总书记5月23日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讲求方式方法,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价值取向与方法路径,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将我们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升华到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

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人民立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支点,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经济思想人民立场的科学性,已得到了新时代实践成就的反复印证。从国内成就来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经济总体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科技实力、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明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坚定不移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我国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这些重大成就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期待,使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从国际成就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本国国情,从自身出发以独立自主和开放包容的姿态汲取有益经验,不通过掠夺他国来发展自己的现代化,不是“国强必霸”“以邻为壑”的现代化,而是合作共赢的现代化。从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到全球各国的共同繁荣,从中国式现代化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人民立场具有广泛的价值延展和世界意义,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更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习近平经济思想人民立场的科学性,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一脉相承。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基本问题,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理论的先进性。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创造了物质精神财富,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坚持这一根本立场,习近平经济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成为当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前沿高地。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人民立场,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经济工作的重心也从过去追求高速增长转向推动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运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新发展阶段的经济实践。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保障经济行稳致远。第二,坚持以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底线,树立底线思维,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其中保障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是开展一切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三,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第四,坚持实事求是,以时代眼光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特别是坚持以实体经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避免国民经济陷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产业空心化局面。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回顾改革开放史,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性地把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并分别在实践和理论层面取得重要突破。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方向和路径逐渐明确。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打破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相互对立的传统观念。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强调计划与市场的作用范围是覆盖全社会的,不再提计划经济为主。党的十四大报告则明确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应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党的十五大报告则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理论上,改革的逻辑逐渐清晰: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出发,阐释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把改革的本质归结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变革,并以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从生产关系的基础出发,改革所有制结构、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国有企业产权结构,作为调整生产关系的主要措施。通过所有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有机结合,确定改革的总体模式,以所有制改革为基础,利用“增量改革”的办法协调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市场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是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这一定语,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产物。作为与计划相对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具有效率高、竞争充分、最大限度激发主体积极性等优势;与此同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也暴露出了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失灵和生产过剩现象。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和依法监管,有效遏制了恶性竞争与盲目的利润追逐,促成“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良性互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是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领导改革与建设的产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非独立提出,而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理论、所有制结构理论以及基本分配制度理论等基础之上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有机整体。我们党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展现了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改革永远在路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保持理论和政策创新的先进性、科学性,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学的发展不断迈上新的更高水平。

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并指出“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这对包括经济学科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指引和更艰巨的任务要求。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转化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重要遵循,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扎实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就要在历史视野下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实践经验、重大意义,总结未来推进路径。第一,加强宏观经验阐述基础上的微观分析。现有研究主要从历史视角梳理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总结其关键特征和重大意义,但从现代化的全局视角出发,不可避免地忽略了经济领域的微观细节、忽视了企业和个人等微观经济主体的激励和实践。宏观层面的事实并非微观层面的简单加总,缺乏微观基础的研究存在科学属性不强、解释力度不足等问题。第二,注重典型事实发掘基础上的理论框架构建。部分研究仍未脱离西方视角,往往以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实践为标准,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对比,这种“西方中心论”视角难以真实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成就。未来研究需凝练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典型事实,全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研究体系,实现理论体系的飞跃。

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就要在实践维度上加强重点领域研究。第一,深入挖掘中国特色典型事实,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例如,从西方现代化理论来看,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本、技术等要素条件,但中国在这些方面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却创造了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长奇迹”;再如,从长期到短期、从中央到地方的中国式规划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指挥棒”作用,但如何协调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的资源配置、平衡信息集中与地方自主性之间的矛盾,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中国课题。对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典型事实的有效挖掘,是将中国式现代化经验升华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前提条件。第二,着重关注制度设计和创新过程,坚持短期和长期相结合。例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中国形成了诸多独具特色的经济体制创新。具体而言,在预期管理方面,学界多关注发达经济体所采用的央行前瞻指引等预期管理方法,并将其模型化为系统理论,中国则不拘泥于西方的短期预期调节,而是更注重长期稳定的预期管理;在宏观调控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强调跨周期和逆周期的宏观调控,以穿越数个经济周期的趋势思维来熨平短期经济波动,以扩张或者收缩的经济政策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上述体制和机制设计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过程中的智慧结晶,有待进一步使用科学研究方法凝练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第三,亟待推进研究范式革命,坚持定量与定性、历史与现实的分析方法相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在显著推动数字经济在中国发展繁荣的同时,也对经济学研究的现行范式构成了挑战和革新需求。要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就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数据的便利,构建全面、科学、系统、可操作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内涵与发展成就,助力重点领域的改革实践向纵深推进。

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就要在中西比较中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制度优势及其对世界历史的重大贡献,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世界意义。一方面,厘清中国式现代化对已有现代化方案的深化和超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集中体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的阐述中,即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社会人口体量较小的现代化、贫富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的现代化、对外侵略扩张的现代化、环境资源紧张型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超越,则表现为在生产力条件相对落后的前提下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既没有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同时又与全球化进程保持密切联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实践成果。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学者多次宣扬“中国崩溃论”,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表明,中国不仅没有崩溃,反而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挺过了一次又一次“危机”,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球经济和社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增加,但我国经济总体运行状况仍保持平稳。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宝贵素材。另一方面,总结中国式现代化与已有现代化方案之间的共同规律,以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人类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在其发展的全过程中,不仅深深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国情和禀赋条件,也遵循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数字化等现代化的一般趋向,并广泛学习了世界发达国家和其他后发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经验,广泛利用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些共同规律也在二战后许多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历程中得到检验。中国的巨大人口体量和中国经济在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对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要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规律与世界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只有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和实施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使命,也是全体中国人的时代担当。我们应继续团结一心、矢志不渝,迎接挑战、攻坚克难,以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共同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纪元。

(作者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