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安泰12位老师(团队)获评77779193永利官网“教书育人奖”“科研成果奖” 发布时间:2024-09-26

image.png

 “教书育人奖”三等奖


image.png

 “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image.png

 “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在77779193永利官网2024年“教书育人奖”“科研成果奖”评选中,77779193永利官网井润田教授获评“教书育人奖”二等奖,花成副教授、路琳教授获评“教书育人奖”三等奖,李垣教授、朱庆华教授获评“科研成果奖”一等奖,高晶晶助理研究员团队、顾海英教授(团队)、江志斌教授团队、井润田教授、李垣教授、陆铭教授团队、瞿茜教授、曾赛星教授、张新安教授获评“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以姓氏拼音首字母为序)


image.png



image.png

井润田

“教书育人奖”二等奖

“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组织管理系 | 教授 


研究方向:组织变革、领导行为、跨文化管理

井润田教授努力做到教研相长,通过将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来增加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理论剖析的深入性,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对理论内涵的深刻理解。同时,他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帮助学生摆脱“短期功利导向”“内驱力不足”等问题,深入企业管理实践,通过研究成果自身的意义来引导和培养学生成长。

获奖课题:组织变革管理:融合东西方的观点

面对日益多样化的变革驱动力量和不断加速的变革节奏,复杂组织变革问题的管理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任务。本书对该领域的经典理论学派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合国内外企业的变革案例解释了这些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本书阐述了基于东方文化思维的变革思想,提出了基于势这个本土概念的组织变革理论,揭示出东西方文化对于深化组织变革领域理论研究的潜在价值。


image.png

花成

“教书育人奖”三等奖 

管理科学系 | 副教授


研究方向:数据驱动决策,人工智能,随机过程与近似算法,医疗优化管理,服务系统

花成副教授致力于营造一个包容和互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他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促进积极学习。他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讨论、设计有趣的作业和使用教学工具等,在课堂中拓展学生视野,培养综合素质。同时,他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image.png

路琳

“教书育人奖”三等奖 

组织管理系 | 教授


研究方向:知识管理、创新管理、跨文化管理

路琳教授以“立德树人”作为教学思想基石,作为系支部书记,在全系定期开展课程思政研讨。同时,她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国内外师资培训和论坛等活动充电。针对专业硕士项目学生特点,采用引导启发式教学方式,在课堂内外为学生答疑解惑。任系主任以来,她积极建设高质量课程团队,长期结对青年教师,辅导其提升教学质量;通过组织系支部与学生支部的长期共建活动,帮助本学科的博士生树立学术理想,建立科研信心、平衡学习与生活。


image.png

 李垣

“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 

信息、技术与创新系 | 教授


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创新管理,创业管理

获奖课题1:团队中建言与个人创造力关系的网络视角:由结构洞驱动的社会持续推进景象(一等奖)

本文创新性地将个人在团队网络中的结构地位、建言者的利他行为、接收者的创新效果和团队的心理安全等因素综合考虑,揭示了创新建言者利用其网络优势地位帮助其他成员提升创造力、并带来自身知识积累和得到受助者反馈而提升自身创造力的过程机制和团队心里安全氛围的正向调节机制,说明了上述相关主体在合作网络中不同交流互动的行为机制。 

本文从网络结构-创新行为互动的新视角,指出创新者不仅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创新信息的重要来源和整合者;创造力提升的过程不是单向的吸收过程,而是双方在信息交流中的给予、融合、互动的过程。这一研究不仅揭示了团队创造力提升过程的本质,更有利于制定准确的政策来激励团队中关键个体的带动作用。本文基于同样企业的纵向多期数据,验证了建言者、接受者及其创造力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团队心理安全对这一关系的影响。该成果为提升不同成员创造力和团队创造力指出了新路径。


获奖课题2:创意“明星”的福祸:社会网络视角下明星员工如何推动(或阻碍)团队创造力(二等奖)

本文采用团队微观动力学视角探讨团队创造力如何通过团队的创意明星与其他队员之间的独特社交联系而产生。本文发现创意明星在团队社会网络中的中心度会对团队创造力产生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创意明星在与其他员工的交流中可以为团队提供新颖的创造性想法,对团队创造力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这种积极影响在创意明星占据中心度时最为显著。另一方面,占据中心度的创意明星可能加强了其他成员对创意明星的依赖,进而抑制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并最终对团队创造力产生间接的消极影响。最后,团队协同作为边界条件,同时削弱了创意明星的中心度对团队创造力和非明星成员学习的影响。 

本文探讨了创意明星中心度、非明星员工学习,团队协同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发现了明星员工中心度对团队创造力的双刃剑效应,有助于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对团队中不同类型的员工如何在社会交互中对团队创造力产生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明星员工在团队中如何发挥作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image.png

朱庆华

“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管理科学系 | 教授


研究方向: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ESG和再制造管理

获奖课题:绿色供应链治理与价值创造

本书首先介绍并讨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研究范畴、国内外相关法规、典型实践和初步的发展趋势,提出绿色供应链治理和绿色价值链的概念。第2章应用文献计量分析分析回顾和梳理了绿色供应链管理领域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变化。第3章重点讨论了绿色供应链治理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绿色采购治理。第4章重点讨论了绿色供应链价值创造。第5章讨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尤其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和循环经济可以互相借鉴的方向。第6章系统介绍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到治理相关的重点领域,即低碳技术及供应链扩散、再制造供应链管理、绿色包装与物流。最后第7章对全书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image.png

高晶晶

“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经济系 | 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农户行为、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

获奖课题: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探究——基于微观农户要素投入视角

作者:高晶晶、史清华

本文基于1995~2016年的微观农户数据,从要素投入视角考察了中国农户生产方式的变化情况,测算并比较了土地、劳动力、化肥、农药、地膜、种苗、机械等各主要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及产出增长贡献。研究发现,在时间序列上中国农户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历了由主要依靠劳动力等传统农资演变为主要依赖化肥等化学农资的替代和转变过程。但目前,各类化学农资对产出的增长动力已开始减弱。即使不考虑其负外部性导致的环境成本,单纯在经济意义上,当前主要化学农资的施用成本也已超过其可带来的产出收益。因此,新的生产方式转变节点已出现。在保障产出安全的前提下,可通过要素间配置的综合调整来实现。具体地,在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以依赖良种和机械化投入为主,将是未来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可能的路径和方向。 

为此,政府应进一步促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并在流转分配的过程中重视降低土地细碎化程度。同时,一方面增强对优质良种研发投入与推广普及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加大机械化生产作业的推广,并积极鼓励生产性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这一研究为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和现代化发展路径的制定提供了更充分、更具体的实证依据。


image.png

顾海英

“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经济系 | 教授 


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村金融与保险、土地资源管理、农业技术经济、发展经济学、管理经济学

获奖课题1:从耕者有其田到乡村振兴:中国特色“三农”道路的探索与发展

本书以史实为依据,以时间为脉络,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视角,梳理总结、分析凝练中国共产党“三农”发展实践、成就、经验与思想。立足点是:以研究促进对“三农”发展历史的认识,彰显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推动“三农”发展的使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道路,促进中国“三农”领域的深化改革与乡村振兴。

 

获奖课题2: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农业发展研究作者:顾海英、王常伟、曹林奎、殷杉等

本书从低碳农业发展相关问题出发,根据农业既是GHG排放源(碳源),又是GHG吸收汇(碳汇)的特殊双重属性,通过经济学、生态学、农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结合,依据低碳农业发展以及庇古补偿和科斯交易等的相关理论,利用中国气象数据、宏观统计数据、田间实验数据、动态监测数据以及调查问卷数据等,借助DNDC模型,运用实验分析、统计分析、模拟分析、计量分析、CGE模型分析等方法,沿循“问题提出-现实评估-机理分析-实证分析-战略政策”的研究思路,揭示了气候变化、农业GHG排放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对农业产出与经济的影响;评估、模拟、测度了低碳农业发展在减缓和适应GHG排放中的量化作用、潜力和成本效益以及相关主体对低碳政策的遵从行为等;以为低碳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确立低碳农业发展的战略,以及低碳农业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策略制定和政策建议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础和数据支撑。



image.png

江志斌

“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管理科学系 | 教授 


研究方向:基于运筹学和AI相结合方法的智能制造及服务型性制造运作管理、医疗健康服务管理以及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获奖课题:集成化物流服务模式及关键智能决策技术

主要完成人:江志斌、耿娜、张大力、羌磊、夏俊、沈海辉、赵思翔、曾心妍、程敏锐、肖勇民、李斌

本研究成果是在团队完成十多项物流与供应链、智能制能制造等领域一批国家级项目中所积累的物流数智化算法基础上,与美的安得等大型企业物流集成服务平台、社会型物流集成服务平台密切合作,成立两个校企研发中心,落地核心算法10多项,研发代表性算法6项。成果的落地应用,有效支撑了安得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创新,实现了服务于美的下游供应链及服务于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的纵、横向集成;通过压缩仓网投资成本、减少运行成本及扩大销售额。2020-2022年三年累计增加产值40.81亿元,新增利润4.12亿元,降低运营成本6.08亿元。


image.png

陆铭

“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经济系 | 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经济、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劳动经济学

获奖课题:发展与平衡的新时代——新中国70年的空间政治经济学作者:陆铭、李鹏飞、钟辉勇

本文首先通过中国区域发展的一系列重要事实论证了中国当前地区差距的来源是人口流动滞后于经济格局的调整。然后,本文建立了兼顾发展与平衡的空间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以此来分析地区比较优势、区域收入差距和人口流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当前人口流动的认识误区和区域发展的流行观点进行回应。进一步,本文从地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出发讨论中国经济资源的空间错配,发现在2003年之后,中国的区域发展政策虽然带来区域间人均GDP差距缩小,但也伴随着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下降、沿海地区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地理劣势地区投资回报下降且债务负担高企。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区域发展政策应该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让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按回报在地区间自由流动,最终开启“在发展中营造平衡”的区域发展新时代。 

通过总结新中国70年的区域经济发展历程,系统性的阐述了中央最新提出的“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在发展中营造平衡”在现实区域经济中的具体含义,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实现路径。在此基础上,本文形成了“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空间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这一分析框架对于理解中国区域发展中的地区差距、人口流动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image.png

瞿茜

“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经济系 | 教授 


研究方向:计量经济理论、空间计量模型、区域与城市经济学、社交网络与同辈效应

获奖课题:基于双边变量构建内生空间权重的空间自回归模型估计

本文研究了基于双边变量(如区域间贸易或投资)构建空间权重的横截面空间自回归模型的估计问题。在估计中,本文考虑了空间权重潜在的内生性,这种内生性是由空间自回归模型中的误差项与双边变量中未观察到的交互固定效应之间的相关性导致的。具体而言,本文建立了两组方程:一组用于空间自回归结果变量,另一组用于构建空间权重的双边经济变量。双边变量中未观察到的交互固定效应与空间自回归结果方程中的误差项可以相关,从而导致空间权重的内生性。 

利用控制函数方法,本文提出了两阶段估计方法,包括两阶段工具变量法和两阶段最大似然估计法,并建立了它们的一致性和渐近正态性。通过蒙特卡罗模拟研究了这两种估计方法的有限样本性质。模拟结果证实如果内生性问题确实存在,那么使用传统的模型和估计方法会得到有偏误的结果,而使用本文提出的模型和估计方法得到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最后,进一步将提出的方法应用于美国不同行业之间通过生产网络相互作用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不同行业之间的交互关系在某些模型设定下显著为正,且如果忽略内生性会导致交互关系被低估。


image.png

曾赛星

“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管理科学系 | 教授 


研究方向:技术管理、绿色创新管理、项目管理

获奖课题:重大工程决策治理与风险管理

本书聚焦重大工程管理体系中决策治理和风险管理两大关键问题,尤其是针对高质量发展时代背景下重大工程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研究(包括决策范式从决策管理向决策治理转型,风险管理的端口前移,全景式审计等),探索重大工程的战略性决策问题,从理论发掘、方法创新及实际应用拓展等方面进行探索,并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与行动方案提供借鉴和参考。 

由于重大工程建设越来越复杂,其研究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不仅需要考虑的层次更加丰富,主体更加多元,情景更加多样,而且还要求多学科的融合交叉以及多方法的综合集成。本书以富有中国特色的复杂系统管理理论为基础,结合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等前沿技术分析工具,构建复杂性视角下的韧性管理框架,提出多种新型的决策治理和风险管理策略,实现了重大工程决策范式从决策管理向决策治理转型的重要突破。


image.png

张新安

“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组织管理系 | 教授 


研究方向:管理心理与行为

获奖课题:为了家庭而谨慎行事:探索家庭动机对员工生产力和创造力的双重影响

进化赋予人类强烈的家庭意识,人类普遍愿意为了家庭而付出超额努力。在工作场所中,为了家庭而努力工作的意愿通常被视作一个能够提升绩效的赋能因素。我们挑战了这一观点,认为基于家庭的工作动机事实上是一把双刃剑:它会在某些方面促进工作表现,但也会在其它方面阻碍工作表现,所产生的具体效应取决于所采用的绩效标准。 

具体来说,我们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采用“努力工作VS聪明工作”框架,对家庭动机的双刃剑效应进行理论化,认为家庭动机一方面会促使员工在工作上更加勤劳忍耐,从而提升工作生产率,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员工把工作简单看成挣钱养家的工具,忽视工作本身的内在价值,最终破坏工作上的创造力。在来源上,我们认为家庭动机主要来自于家庭经济压力,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家庭经济压力更容易激发家庭动机。我们采用混合式设计对所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了检验和具化。在实证研究中,由 187 名体力劳动者构成的蓝领样本以及由 439 名脑力劳动者构成的白领样本为研究假设提供了统计支持;在质性研究中,我们对 40 名高收入员工进行了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了主题分析,从而在更为细致的层面上刻画了家庭动机塑造员工职场感知以及行为表现的具体过程。 

注:获奖名单按照姓氏首字母音序排列。